部件 | 主要物料名称 | 含义 |
电池系统 | 电芯 | 电池系统的核心部件,提供电能存储和释放功能。常用于锂离子电池或锂聚合物电池中,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对续航里程和性能的需求。 |
| 电池模组 | 多个电芯组合而成,通过串联和并联实现更高的电压和容量。其内部结构紧凑,具备良好的电气连接和散热性能,可有效提高电池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
| 电池包 | 包含电池模组、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箱体等,是电池系统的最终装配形式。具有优良的防护性能和结构强度,可抵御外界的冲击、振动和腐蚀,确保电池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运行。 |
| 电池管理系统(BMS) | 监控和管理电池的充放电过程,确保电池安全运行。其通过精确的电压、电流和温度检测,实时评估电池状态,实现智能充放电控制和故障预警,从而延长电池寿命,保障车辆的续航能力和安全性。 |
| 电池箱体 | 保护电池模组,提供结构支撑和防护。常见的材料有铝合金和高强度塑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抗冲击性,能有效防止水分、灰尘和外力对电池模组的损害,同时具备轻量化设计,降低整车重量。 |
| 电池连接片 | 连接电芯和电池模组,实现电能的传输。采用高导电性的材料,如铜或铝,确保电流的顺畅流通,减小能量损失;同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保证长期使用的可靠性。 |
| 电池冷却系统 | 包括冷却液、冷却管路、散热器等,用于维持电池的适宜工作温度。合理的冷却系统设计能够有效散热,防止电池过热,确保电池在高温环境下仍能稳定工作,从而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 |
| 电池包密封胶条 | 密封电池包,防止水分和灰尘进入。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候性,能在各种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保持稳定的密封性能,有效阻隔外界环境对电池包内部的影响,同时具备一定的防火和防爆功能。 |
| 电池包绝缘材料 | 隔离电池包内部的带电部件,确保电气安全。常用的材料有高性能绝缘塑料和绝缘纤维,具备优异的绝缘性能、机械强度和耐热性,可防止电池包内部发生短路或漏电等电气故障,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
| 电池包固定支架 | 固定电池包在车内的位置,提供结构支撑。采用高强度钢材或铝合金制造,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性能,能牢固地将电池包固定在车辆底盘或其他合适的位置,保证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
电机系统 | 定子 | 电机的静止部分,包含定子铁芯和定子绕组。定子铁芯通常采用优质的硅钢片叠压而成,具有低损耗和高磁导率的特点,可提高电机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定子绕组则由多股漆包线绕制,用于产生磁场和感应电动势。 |
| 转子 | 电机的旋转部分,包含转子铁芯和转子绕组。转子铁芯同样采用硅钢片叠压工艺,具有良好的导磁性能和机械强度;转子绕组则根据电机类型的不同,可采用鼠笼式或绕线式结构,实现电机转子的旋转运动和能力转换。 |
| 电机外壳 | 保护电机内部部件,提供结构支撑。常见的材料有铸铁和铝合金等,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承受电机运行时的电磁力和机械应力,同时起到散热和防尘防水的作用,保证电机在各种环境下的正常工作。 |
| 电机端盖 | 封闭电机外壳的两端,提供结构支撑和防护。其与电机外壳紧密配合,形成完整的密封腔体,防止灰尘、水分和异物进入电机内部,同时为电机的轴承和线圈等部件提供安装位置和保护。 |
| 电机轴承 | 支撑转子,减少摩擦,确保电机正常运转。采用高精度的滚动轴承或滑动轴承,具有低摩擦、低噪音和高精度的优点,可承受电机运行时的轴向和径向载荷,保证转子的平稳旋转和电机的长寿命。 |
| 电机冷却系统 | 包括冷却液、冷却管路、散热器等,用于维持电机的适宜工作温度。合理设计的冷却系统能有效散热,防止电机过热,提高电机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同时确保电机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输出。 |
| 电机控制器 | 控制电机的运行,包括电机的启动、停止、调速等。其通过精确的电流控制和频率调节,实现对电机转速、转矩以及正反转的精准控制,以满足车辆在不同行驶工况下的动力需求,如起步加速、爬坡和低速行驶等。 |
| 电机连接线束 | 连接电机和电机控制器,实现电能和信号的传输。采用耐高温、耐腐蚀和抗干扰的线束材料,确保信号和电能的稳定传输,避免因线束问题导致电机控制异常或电能损耗过大,保障电机系统的可靠运行。 |
| 电机固定支架 | 固定电机在车内的位置,提供结构支撑。采用高强度的钢材或铝合金制造,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抗振性能,能稳固地将电机安装在车辆底盘或动力系统附近,保证电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防止因振动或冲击导致电机移位或损坏。 |
电控系统 |
|
|
| 逆变器 | 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供电机使用。其核心是功率半导体器件,如IGBT,可实现高频率的电流切换和精确的电压控制,将电池输出的直流电高效地转换为电机所需的交流电,保障电机的正常运行和高效能量转换。 |
| DC-DC转换器 | 将高压直流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电,供车载电器使用。可根据实际负载需求,将电池的高压电能精确地转换为适用于车载电子设备的低压电能,如为车灯、音响系统、空调和通信设备等提供稳定的电源,同时具备高效的电能转换效率和良好的稳定性能。 |
| 车载充电机 | 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电池充电。其通过高效的整流和滤波电路,将外部交流电源(如家用插座或充电桩)的电能转换为与电池相匹配的直流电能,对电池进行充电,具备智能充电管理功能,可自动调节充电电流和电压,实现快速充电和保护电池。 |
| 高压配电盒 | 分配高压电能,连接电池、电机、逆变器等高压部件。其内部集成多个高压继电器和接触器,根据车辆的运行状态和需求,合理分配和控制高压电能的流向,确保电池、电机和逆变器等高压部件之间的电能传输安全、可靠和高效。 |
| 低压配电盒 | 分配低压电能,连接车载电器和控制系统。负责将车载电源的低压电能分配到各个电子设备和控制器,如车身控制模块、仪表盘、安全气囊和影音娱乐系统等,实现对车辆各种功能的控制和监测,具有良好的温度适应性和抗干扰性能。 |
| 继电器 | 控制电路的通断,实现电路的自动控制。其利用电磁原理,通过小电流控制大电流电路的通断,实现电路的自动切换和控制功能,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高压和低压电路系统中,如控制电机的启动和停止、电池的充放电等,具有响应速度快、可靠性高和体积小等特点。 |
| 保险丝 | 保护电路,防止电路过载和短路。安装在电路中的关键位置,当电路中出现过载或短路故障时,保险丝会迅速熔断,切断电路,避免电流过大对电路和电子设备造成损坏,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保障车辆电气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
| 控制模块 | 包括各种电子控制单元,如电机控制模块、电池管理模块等。其通过复杂的电子电路和软件算法,对车辆的各个子系统进行精确的控制和监测,实现车辆的智能驾驶、能量管理、安全防护和故障诊断等功能,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控制系统之一,具有高性能的计算能力和实时响应能力。 |
| 传感器 | 检测车辆的各种参数,如速度、温度、压力等。常见的传感器类型包括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传感器等,它们能够实时感知车辆的行驶状态和环境参数,为车辆的控制系统提供精确的数据输入,从而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 |
| 线束 | 连接各个电子部件,实现电能和信号的传输。采用高质量的导线和连接器,具备良好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和耐环境性能,能够承受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应力和恶劣环境条件,如高温、低温、振动和腐蚀等,确保电能和信号的稳定传输,保障车辆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 |
车身系统 |
|
|
| 车身框架 | 包括车身骨架、车身地板、车身侧围等,提供车辆的整体结构支撑。其采用高强度钢材或铝合金等材料,通过先进的焊接和连接工艺进行组装,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够承受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各种力和载荷,确保车辆的结构安全和行驶稳定性。 |
| 车门 | 包括前门、后门、尾门等,提供乘客进出车辆的通道。其设计注重密封性和隔音性,能够有效隔绝外界的噪声和风雨,提高乘坐的舒适性;同时,车门的开合机构和锁止装置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确保乘客在各种行驶条件下能够方便、安全地进出车辆。 |
| 车顶 | 提供车辆的顶部覆盖,保护车内乘客和物品。常见的车顶结构有平顶和弧形顶等,其采用高强度的钢材或轻质复合材料制造,具备良好的抗冲击性能和隔热性能,能够抵御外界的雨、雪、风和阳光的照射,同时还能为车内提供足够的头部空间和采光。 |
| 车底 | 提供车辆的底部覆盖,保护车辆底部部件。其设计考虑了空气动力学性能和碰撞安全性,采用防护板和导流板等结构,减少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空气阻力和底部摩擦,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行驶稳定性;同时,在碰撞情况下,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撞击能量,保护车辆底部的关键部件。 |
| 前舱 | 包括发动机舱、电池舱等,用于安装动力系统和相关部件。其内部空间布局合理,能够满足电池、电机、逆变器等动力系统的安装和布置需求,同时具备良好的通风和散热性能,保证动力系统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运行;前舱的防护结构还能有效防止外部异物进入和撞击对动力系统造成损坏。 |
| 后舱 | 用于安装电池、行李等。其设计注重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能够合理地安排电池组和行李物品的放置,提高车辆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同时,后舱的密封性能良好,能够防止水分、灰尘和异物进入,保护电池和行李物品的安全。 |
| 座椅 | 包括前排座椅、后排座椅等,提供乘客的乘坐位置。其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具备良好的支撑性和舒适性,能够有效缓解长途驾驶和乘坐过程中的疲劳;座椅的调节功能多样,如座椅高度调节、前后调节、倾斜调节和头枕调节等,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座椅的安全带和头枕等安全装置也符合严格的安全标准,保护乘客在意外情况下的安全。 |
| 仪表板 | 提供车辆的仪表和控制面板,显示车辆的各种信息。其上安装有各种仪表,如车速表、转速表、里程表、油量表和水温表等,能够实时显示车辆的行驶速度、发动机转速、行驶里程、剩余电量和电池温度等重要信息;同时,仪表板还集成了各种控制开关和按钮,方便驾驶员对车辆的各项功能进行操作和控制。 |
| 中控台 | 提供车辆的控制中心,包括音响、空调、导航等控制功能。其采用智能化的交互设计,集成有触摸屏、按键和旋钮等操作界面,方便驾驶员和乘客对车辆的娱乐、舒适和导航等功能进行便捷操作;中控台内部还安装有各种电子控制模块和线路连接器,实现对车辆各功能系统的控制和通信。 |
| 内饰板 | 包括门内饰板、顶棚内饰板等,提供车辆的内饰装饰。其材料多样,如塑料、皮革、织物等,具有良好的触感和视觉效果,能够提升车辆的内饰档次和乘坐舒适性;内饰板的设计注重与车辆整体风格的协调统一,同时具备良好的隔音、隔热和防尘性能,改善车内环境。 |
| 玻璃 | 包括前挡风玻璃、侧窗玻璃、后挡风玻璃等,提供车辆的视野和防护。其采用高强度的安全玻璃,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抗冲击性能,能够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清晰的视野,同时在碰撞等意外情况下,能够有效防止玻璃碎片飞溅伤人;玻璃还具备隔热、隔音和防紫外线等功能,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 |
| 轮胎 | 提供车辆的行驶支撑,包括轮胎和轮毂。轮胎是车辆与地面接触的关键部件,其橡胶材质具备良好的抓地力和耐磨性,能够为车辆提供稳定的牵引力和制动力,保证车辆在各种路况下的行驶安全;轮胎的结构设计还具有吸震和缓冲性能,提高乘坐的舒适性;轮毂则安装轮胎,常见的材料有钢制和铝合金等,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轻量化特点。 |
底盘系统 |
|
|
| 悬挂系统 | 包括减震器、弹簧、稳定杆等,提供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减震器通过阻尼作用,吸收和缓冲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振动和冲击,稳定车身姿态;弹簧和稳定杆则调节车身的侧倾和行驶高度,提高车辆在转弯、加速和制动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
| 转向系统 | 包括转向机、转向柱、转向节等,提供车辆的转向控制。转向机将驾驶员的转向力放大并传递给转向轮,实现车辆方向的改变;转向柱和转向节则连接转向机和转向轮,保证转向系统的顺畅和精准,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操控体验。 |
| 制动系统 | 包括制动盘、制动钳、制动管路等,提供车辆的制动功能。制动盘和制动钳通过摩擦作用,将车辆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实现车辆的减速和停止;制动管路传递制动液压力,确保制动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制动力的均匀分配,保障车辆在紧急情况下的制动安全。 |